回首頁
訂單查詢
購物車
連絡我們
守護珍貴的工作週期
2013-12-11
文/李佳蓁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親職教育類)碩士
˙美國AMS 3~6歲蒙特梭利教師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講師
一百多年前,蒙特梭利曾經觀察一位3歲小女孩專心操作「帶插座圓柱體」的情景。她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的操作著,完全無視周遭的人事物。當她重複操作42次後,突然停了下來,面帶微笑,眼睛發出明亮的光輝。這位小女孩為何一再嘗試將圓柱體放入相對應的圓洞內?又為什麼在重複了42次後,才覺得完成了任務?她為什麼要完成這件工作?這是我們第一次洞悉幼兒心智深處不為人知的奧祕。
一百多年後,一位老師也在蒙特梭利教室觀察一位4歲小男孩專心操作「帶插座圓柱體」,他重複的將圓柱體一個個取出來,又一個個的放進圓洞,然後戴上眼罩,用手觸摸每一個圓柱體,再一個個拿出來,又一個個放回去,時而放對時而放錯。他經過一次次的修正後,將每個圓柱體都放回圓洞後,才拿下眼罩,深深吸了一口氣,臉上露出幸福、滿足、自信的微笑。
工作週期提升心智能力
試想,是什麼樣的機制、媒介和心智發展的歷程,使得一百多年前或一百多年後的孩子都能夠在重複操作中得到如此的滿足和幸福呢?在蒙特梭利教室裡,經常可以看到幼兒自由選擇工作→重複練習→集中注意力→完成工作,這樣的工作週期在幼兒的心智上建構了什麼樣的基模,對幼兒的影響又是什麼?
近百年來,無論是研究大腦的科學家或研究心智發展的心理學家,早已累積大量的實驗報告和數據,提供我們更深入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依上述的觀察案例,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什麼原因促使幼兒在重複相似度極高的行為過程中,不感到疲累?
2.什麼原因讓幼兒完成工作後,出現滿足、幸福的微笑?
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觀點來說,「同化」是個體將新資訊納入已知的歷程,也就是有機體將外界刺激納入自己(基模)的體系,例如:幼兒第一次看到狗,觀察到狗有四條腿,因而認為四條腿的動物都是狗,下次看到貓時,幼兒依據已有的基模認為看到的貓是狗,這就是「同化」。但成人告訴幼兒這是貓,幼兒就會產生另一種認知行為,這就是「調適」。
「調適」即指改變認知結構,以因應新資訊的歷程,進而達到平衡。也就是說生物體在同化外界事物的過程中,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一個新的基模)。當幼兒了解狗和貓的區別後,心中在達到平衡後,心裡會產生正面、快樂、愉悅的感受,這就是「適應」。當有機體面對問題無法解決時,就會處於失衡狀態,因此有機體需要行使某些認知上的同化和調適,以化解失衡,趨向平衡,並產生新的愉悅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環變動過程中,幼兒從低層次的思維不斷的增加適應能力和認知能力,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思維與認知。我們可以說幼兒在工作週期專注的重複練習,也是一種心智上同化→調適→適應→平衡的循環,更是認知上和能力上的提升。
工作週期為學習奠立基礎
科學家的研究證實當有機體產生行為,經過嘗試錯誤的修正終於成功後,成功的愉悅感會使得腦內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有機體產生快樂和興奮的情緒感受,進而固化或強化有機體該行為的神經迴路,並增強其行為或嘗試的動機,使其一再重複該行為。
在蒙特梭利教室裡經常會看到幼兒操作教具時,心智上、行為上和情緒上的精進和愉悅。幼兒被教具架上的工作吸引,自發性的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全心投入工作的精神狀態中,經由重複操作的過程,幼兒的心智重新建構新的認知基模,等到內在感到滿足,也就是達到內在平衡時,腦內會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臉上就會流露出滿意的表情。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110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